
湘潭房產(chǎn)網(wǎng)1月31日訊 房地產(chǎn)市場一個相對比較專業(yè)化的市場,但購房者并非個個都是“專業(yè)選手”,“闖”誤區(qū),“蹦”陷阱,“犧牲者”不在少數(shù)。許多人買房置業(yè)是用畢生的積蓄甚至負債。在買房的過程中,如果被開發(fā)商的種種伎倆蒙蔽了眼睛,那么在買房之后懊悔不及卻也只能回天無力。
“逼訂”是最常見手段
買房者最常遇到的方式是“逼訂”!氨朴啞钡姆椒ㄓ泻芏,目的是讓客戶產(chǎn)生緊張感,越快掏錢越好。客戶沒有充分考慮權衡的時間,往往匆匆購房。還有在與客戶洽談時,售樓人員互相配合打假電話,或假裝成顧客,就是售樓“托兒”,要的也是客戶想要的那套房,或者說另外一個客戶也看好了同一套房子,正準備交錢,或是把房子同時介紹給另外的購房者,以造成熱銷氣氛。如客戶對某套房有了初步意向后,過幾天售樓處會告訴他:“此套房有人要購買,你要的話馬上來付定金!庇械目蛻艟徒(jīng)不住“忽悠”,怕房子被別人買走,在沒考慮清楚的情況下,一沖動,就簽了合同,交了錢。
另外,有些售樓人員會判斷買房者的購買意向,假如客戶購買意愿很強烈,售樓員會收些錢,叫“小訂”或“封房金”,錢不多,可以是100元、200元,最多1000元,承諾可以不再把這套房子介紹給其他顧客,讓消費者有了“歸屬感”。交了錢,你就不得不再去那家樓盤了。
封殺客戶的第一需求
在一些開發(fā)商的售樓處里,會張貼一張樓盤銷售進度表,里面經(jīng)常有兩種標志,已售出的,已被預訂的。如果客戶完全相信這個進度,可能又被“忽悠”了。
客戶第一眼看中房子后,有的售樓人員便用某些暗語問銷售控制柜臺,控制柜臺的人員會說這套房子已售出。原來有些開發(fā)商為先推出位置不理想的公建或房子,把位置較好的后期出售,對外宣稱已售出。然后根據(jù)銷售進度逐步放出,價格漲了,好房子也賣個好價錢。這在樓盤開盤初期比較明顯。不明就里的客戶會以為這個樓盤銷售相當好,再不買就晚了,結果買了套自己不是完全中意的房子。有的售樓人員“囤積”房子。
還有一種情況是一些售樓人員的個人行為,他們在樓市銷售火爆的某一時期,可能會自己手握一些房源,看有客戶購買意向強烈,這些售樓人員會加價“轉讓”,賺取差價。
個別人練就“勢利眼”
有的售樓人員除了這些外,還練就了一雙“勢利眼”,會從客戶的衣著打扮準確地判斷出客戶的經(jīng)濟實力。從衣著看,是國產(chǎn)名牌還是世界名牌,哪個牌子屬第幾等級,搭配得如何;從言談舉止看,已經(jīng)在別處購得房產(chǎn),經(jīng)常提及某名人或與其他城市相比較,都是有來頭的。最明顯的標志是可根據(jù)來人的“坐騎”判斷他的身份和購買力。
個別售樓人員還要時不時來點“苦肉計”,有意選擇下著傾盆大雨的天氣拜訪客戶,濕漉漉地趕著把資料送到客戶手里,你怎能不感動?零下十幾攝氏度的大雪天身穿裙子陪客戶看房子,凍得嘴唇發(fā)紫。這種情況下客戶往往最容易動惻隱之心。
面對這些“錯覺”別沖動
“沖動是魔鬼”,好多人拿這句話來告誡自己。通過業(yè)內(nèi)人士的話,記者也給消費者提個醒。
樓書廣告沒有完全真實的,千萬別相信其中的外立面顏色,很多建出來比印的難看多了。樓書說大話,如果發(fā)生法律糾紛,樓書不能做證據(jù),除非雙方簽字認可,并附在購房合同的補充協(xié)議中。樓書所提出的條件僅表明開發(fā)商的一種意愿,并沒有法律效應。即使樓書內(nèi)容適度夸大,也可看作是為了達到一種廣告效應。
不要相信物業(yè)管理會是廣告上的外資單位來管理,開發(fā)商通常只買他們的一個名字,然后稱其物業(yè)顧問,這些外資物業(yè)公司通常只為每平方米一萬元以上的樓盤服務,別的其實都由本地公司來管理。
樣板間的墻壁比正常的房子都薄,這樣就顯得整體空間比較大了,可是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大。小區(qū)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是不一樣的,綠化覆蓋率是指綠化垂直投影面積的總和與小區(qū)用地的比率,樹的影子、露天停車場上可以中間種草的方磚都可算入綠化覆蓋率,而綠地率是指小區(qū)范圍內(nèi)各種綠地的總和與小區(qū)用地的比率。千萬別被文字游戲蒙蔽了。
由于燈光和視線的影響,購房者會對沙盤產(chǎn)生一種錯覺,再加上一些沙盤用特殊材料且做工精細,看上去會更富有立體感。現(xiàn)實中你買的房子即便層數(shù)、朝向、角度、視野再怎么好,也絕對看不到沙盤這樣的效果。